真耶穌教會喜信網路家庭 – 網路雜誌 – 4.真耶穌教會是唯一得救的教會(下)

4.真耶穌教會是唯一得救的教會(下) ◎撰文/陳葉 ◎期數:365期 ◎2008.02號五.教會「唯一」的《聖經》直接比喻與類比性的例證

基於以上的論述,從屬靈的角度來看,教會是唯一的。這一項真理要道不只是有《聖經》正面的印證,真神還賜給我們諸多的直接比喻與類比性的例證,藉此,把這真理襯托得更加鮮明亮麗。在諸多的例證中,我們只提出四項,也就是: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教會是基督的新婦、挪亞的方舟、亞伯拉罕諸多兒子中的獨一應許之子。

1.教會是基督的身體

使徒保羅曾經直截了當地說:「基督的身體,就是教會」(西一24),接著,他又作更進一步的闡述:「教會是祂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弗一23),從這兩段經文中,我們得知,基督是教會全體之首:「祂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祂而立。祂也是教會全體之首。祂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復生的,使祂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7-18)。

基督既然為教會的頭(弗五23),那麼整個身體都是受祂所主導。信徒就成為這個屬靈有機體內的肢體,每個各別的肢體都要與頭有著生命的聯合,否則就如同葡萄枝離了葡萄樹,其結果是焚燒(約十五1-8),如果常在祂裡面,不但能夠多結果子,而且將得到在基督裡面有形有體、神本性一切的豐盛(參:西二9-10)。

既然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基督的身體,那麼頭與身體的關係永遠是一對一的。基督永遠是一,那麼與之相對應的身體──教會,也是永遠唯一的。假設你看到這麼一個人,他擁有一個頭卻有兩個身體,你作何反應與感想呢?

2.教會是基督的新婦

遠在舊約時代,真神對祂的以色列選民就以新婦相稱(賽五四5-8,六二5;耶二2),對於違逆真神命令的子民,在《何西阿書》中,神喻之為不貞的妻室,也因為以色列百姓的再三不貞,而帶來了曠世的悲劇(耶三;結十六)。

到了新約時期,道成肉身的主耶穌,承續了舊約時期神與百姓關係的這象徵性比喻,祂也將自己喻為新郎(可二18-20)。深知基督奧祕的保羅,在《以弗所書》五章22至33節中,隨伴著陳述夫妻之間的關係,保羅也把基督與教會之間的夫妻這層道理,明明白白的闡釋出來。接著,保羅更進一步說明,對於身為新婦教會所要求的,就是對於她所許配的丈夫耶穌基督要忠貞(林後十一2-3)。

在真神末世經綸預言書《啟示錄》裡面,祂對於末世方舟真耶穌教會,也是以「新婦」喻之(啟十九7,二一9)。

一夫一妻是神創制婚姻的單一原則,主耶穌基督是為教會的丈夫,教會是為基督的新婦,主耶穌基督是唯一的,那麼,教會的唯一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了。

除了以上兩項絕對性一對一對應的唯一關係之外,尚有其他來描繪教會唯一性的相對比喻,例如:教會是基督的家(來三6)、教會是神的家(提前三15;來十21)、教會是神的居所(弗二19-22;彼前二4-5)、教會是神的殿(林前三16-17)、教會是神的國(羅十四17;西一13)、教會是神的羊群(詩八十1;結三四15;約十1-30)、教會是神的葡萄園(賽五1、2、7;可十二1-12;約十五1-8)。

3.挪亞的方舟

在挪亞的時代裡,「世界在神面前敗壞,地上滿了強暴。」、「凡有血氣的人,他的盡頭已經來到」、「惟有挪亞在真神面前蒙恩。」(創六11、13、8)。挪亞方舟的歷史事件,是一則在新約裡有關於真神救贖的預表:「就是那從前在挪亞預備方舟、神容忍等待的時候,不信從的人。當時進入方舟,藉著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個人。這水所表明的洗禮,現在藉著耶穌基督復活也拯救你們;這洗禮本不在乎除掉肉體的污穢,只求在神面前有無虧的良心。」(彼前三20-21)

從這個救贖的預表中,我們得知,照著神尺寸所造的方舟只有一艘,進入方舟內而得救的也只有一個家,在上古世代大毀滅中,能夠藉著得救的,也只是這一艘方舟。因此,在神忿怒大日臨到之前,可賴以得救的教會,也是僅僅的唯一。

4.亞伯拉罕諸多兒子中的獨一應許之子

以《聖經》中家譜學(Geneology)的真理範疇而言,家譜的記載都是以父親為首,而有「XX(父親之名)的子孫」之記錄,例如:「亞當的子孫」、「挪亞的子孫」、「閃的子孫」等。

按照人間的自然倫理而言,呼叫亞伯拉罕為父親的男子,一共有八位,也就是說,源於亞伯拉罕的兒子,一共有八人(創二五1-6;代上一28-34),但是,對於同是源出於亞伯拉肉身的這八個兒子,在屬靈的層面裡,經由不同的觀點,將有不同的分類與評價。

如果透過亞伯拉罕的妻撒拉死了之後,他在晚年之時所娶的妻「基土拉」來檢視他的兒子們,我們從《聖經》中所得到的信息為:「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這都是基土拉的子孫。」(創二五1-4),這六個兒子雖然都是源自於亞伯拉罕,但是卻被稱為「這都是基土拉的子孫」(創二五4;代上一33),而不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在此明白地表明,雖然這六個人也是源出於亞伯拉罕,但是在神對亞伯拉罕應許的福分上,他們是無分的,在真神經由亞伯拉罕而展開的救贖經綸中,他們是不入列的,因此,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亞伯拉罕將一切所有的都給了以撒。亞伯拉罕把財物分給他庶出的眾子,趁著自己還在世的時候打發他們離開他的兒子以撒,往東方去。」(創二五5-6)

如果透過舊約「律法」的觀點來看亞伯拉罕的兒子們,也就是那些在律法以下的人,他們將會看到:「亞伯拉罕有兩個兒子」,這正如保羅所說的:「你們這願意在律法以下的人,請告訴我,你們豈沒有聽見律法嗎?因為律法記著,亞伯拉罕有兩個兒子」(加四21-22)。

然而,真神直接向亞伯拉罕宣布:「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創二二2)。這也就是說,在神的眼中,亞伯拉罕只有一個兒子,就是他從應許中所得到的獨生子以撒,其他不是在真神應許之下生的兒子,雖然有七人之多,但是在真神救贖經綸裡全不算數,他們的結局就是離開應許的兒子以撒,或是被「趕出去」,或是被「打發」離開,其目的就是「不可與應許的兒子以撒一同承受產業」(參:創二一10)。

同理,雖然同是敬拜獨一真神,並且一起呼叫耶穌基督為主的教派有一籮筐,但是真神應許中所生的教會,只是唯一。

六.從真耶穌教會的本質與特性看她的獨一性

1.從得救真理的託付看真耶穌教會的唯一性

真耶穌教會成立之初,在其會名之前,又貫以「萬國更正教」之名,可見真耶穌教會是以承接使徒時代所傳出的得救真理為天職。若把萬國基督教各教派所傳有關於得救的福音信息一一作比較,並且以《聖經》為丈量的標準加以衡量,我們將立時發現,唯有真耶穌教會傳出全備使人得救的福音,這全備的福音在真耶穌教會所整理出來的「十大信條」中表明出來,若要一一論述,恐怕篇幅不許,現在只列舉其大端,但不加詳細說明。

真耶穌教會在聖靈的啟示之下,持守著合乎《聖經》的「獨一神觀」(詳細請研讀謝順道長老所著《聖靈論》乙書中第一章之第三節)。再者,真耶穌教會在道理的論述上,不但擁有合乎《聖經》正確的聖禮觀,並且因著聖靈的同在,施行有赦罪功效的洗禮以及與主有分的洗腳禮,並且能領受與主聯合,又能在末日復活的聖餐。還有,真耶穌教會在聖靈啟示之下,明白恩典時期有關安息日的真理,完全了真神的誡命,成為神的子民,與神同享安息,在地,也將在天。

當真耶穌教會在傳真理的當兒,神蹟奇事也隨著,來證實所傳的道(參:可十六15-16)。從得救真理託付的觀點而言,真耶穌教會是唯一受神啟示,為神所建立的末世方舟。

2.從應許聖靈的同在看真耶穌教會的唯一性

縱覽萬國基督教會,只有真耶穌教會蒙主賞賜應許的聖靈。就整體教會而言,因為真耶穌教會蒙賜應許的聖靈,所以施行洗禮才有赦罪的功效,主耶穌贖罪的寶血才能實現在洗禮的當下,洗去受洗者的罪。並且應許的聖靈也啟開末世的宣道大門,使人明白得救的要道,歸入主羊圈。

再者,應許的聖靈是接納外邦人成為真神選民的印證,外邦人哥尼流之家,因事先得到應許的聖靈,而被接納進入真神應許的國度裡,藉著主耶穌的寶血,拆毀了外邦人與以色列人之間的隔牆(弗二14),能夠領受赦罪的洗禮(徒十44-48)。

對個別的信徒而言,應許的聖靈是信徒得天國基業的憑據(弗一13),祂印證了信徒受神的堅固與恩膏,藉此得以稱神為阿爸父,證明我們是神的兒女,「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如果我們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羅八17),並且這應許的聖靈也是將來榮耀身體復活的原動力(羅八11;林前十五2-23)。

事實告訴我們,在真耶穌教會之外,沒有任何基督教派有領受與真耶穌教會一樣的「應許的聖靈」,因此,從領受應許聖靈的觀點而言,真耶穌教會是唯一能在基督裡,把各人完完全全引到神面前的教會(西一28),她是得救信徒的母,是天上的耶路撒冷(加四26;來十二22)。

七.真耶穌教會在救贖史中的定位

從《創世記》萬物的起源(創一1),直到《啟示錄》神國的成全(啟十一15,十六17),展現出神在人世間的歷史,也就是「神的國」降臨在地上的整全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真神的整部救贖經綸,這部救贖史源於創世以前,終於世界末了,那麼真耶穌教會在這部救贖史中的定位為何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將略過舊約,直接從使徒時代談起,然後再以天上的教會與地上的教會之觀點,來檢視真耶穌教會在救贖史中的定位。

1.從《使徒行傳》前後結構框架看屬靈的命脈傳承

(1)使徒時代是以猶太人會堂為首要基礎的宣道時期

A.耶路撒冷時期──建基期(徒一-七)

a.等候在耶路撒冷:應許的聖靈在五旬節首次降下,門徒們領受應許的聖靈(徒一)。
b.傳揚在耶路撒冷:以耶路撒冷的聖殿為始點,展開了肇始階段的高峰點(徒二46,五12-16),信徒也以聖殿為信仰生活中心場所(徒二-七)。
c.迷失在耶路撒冷:不分散的使徒(徒八1),雖然支援撒瑪利亞的奠基工作,以及開發該撒利亞的宣道事工,但是,使徒們尚囿錮於舊約時代以地理因素為著眼點的「耶路撒冷情結」。

B.猶大全地,直到撒瑪利亞時期──潛升期(徒八-十二)

a.司提凡殉道:教會大遭逼迫而分散的宣道轉機(徒八1-8)。
b.儲備經歷與人力:腓利與埃提阿伯太監、保羅受召、彼得踏進外邦人哥尼流家的先鋒一步。
c.決定性的轉機:彼得「於是出去,往別處去了。」(徒十二17),他不再受囿於耶路撒冷,毅然走向「直到地極」的宣道,與後進的保羅會合於世界宣道的工場上,保羅也為此作出了如下的見證:「難道我們沒有權柄娶信主的姊妹為妻,帶著一同往來,彷彿其餘的使徒和主的弟兄並磯法一樣嗎?」(林前九5)。從此之後,保羅單身馳騁於外邦人的宣道工場上,而以彼得為代表的第一代則是往受割禮的人那裡去(參:加二9)。

C.直到地極時期──頂峰與結束(徒十三-二八)

在此時期的宣道,是以保羅為神國工人的代表,以猶太人會堂為基礎的宣道(徒十三5、14-15、42,十四1,十五21,十七1、10、17,十八4、7-8、17-19、26,十九8),始於安提阿的禱告團(徒十三1-5),終於耶路撒冷暴動的「殿門立即都關了」(徒二一30)。接下來的,是衛道時期,在此時期內,保羅作了四次的分訴(徒二二1,二四10,二五8,二六1),最後,《使徒行傳》以保羅兩年被軟禁在租屋中的接待與教導為終結(徒二八30-31)。

(2)以「猶太人的硬心宣告」為終點,結束《使徒行傳》(徒二八23-27)

《使徒行傳》以保羅精心設計的「寓所分訴宣道會」(徒二八17-28)為結束,遙遙相對應於《使徒行傳》起始之時,彼得在無備之中即席的「五旬節佈道大會」,一前一後、一起一落,框架出使徒時代的神國史蹟。

在「寓所分訴宣道會」中,保羅從早到晚不停地講論,並且使盡了全身的解術,從摩西的律法到先知的書,引遍全本《聖經》來論證神國與耶穌的事,此次宣道大會的結局,不但連一個受感貼近使徒的人都沒有,竟然是不合而散,就在未散以前,保羅引用了以賽亞的預言,為猶太人的救恩時期畫下了休止符:「他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徒二八26-27;賽六9-10)

其實,暮年的保羅已經清楚明白地告訴了年輕的宣道後進工人提摩太:「因為時候要到,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慾,增添好些師傅,並且掩耳不聽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語。」(提後四3-4),保羅對於以色列人的被棄與外邦人的得救問題,在《羅馬書》第九至十一章中已經作了先知預言性的宣告。

最後,使徒時代是以保羅預言的宣告為結語:「所以你們當知道,神這救恩,如今傳給外邦人,他們也必聽受。」(徒二八28)。這就是《使徒行傳》中,使徒最後的一句話,也就是保羅結束使徒時代,開啟將來另一宣道時代的預言,這預言正應驗在現世了;進入末世的當今,真神降下晚雨聖靈,設立以外邦人為主體的真耶穌教會,並且藉著她展開末世的宣道事工。

《使徒行傳》的框架與《啟示錄》之間的簡略關係結構圖如下:

2.真耶穌教會是救贖經綸時空之下,末世時段的唯一

到了《使徒行傳》的末了,本是蒙恩的猶太人,竟然極速硬心頑梗,依照保羅的報導:「這猶太人殺了主耶穌和先知,又把我們趕出去。他們不得神的喜悅,且與眾人為敵;不許我們傳道給外邦人使外邦人得救,常常充滿自己的罪惡。神的忿怒臨在他們身上已經到了極處。」(帖前二15-16),原本是使徒們宣道基地的「猶太會堂」,到了使徒約翰得啟示寫《啟示錄》的時候(約主後96年),在主耶穌的眼中竟成為「撒但一會」(啟二9)。

五旬節應許聖靈所建立,有耶穌基督自己為房角石,以使徒與先知為根基的使徒時代教會(弗二20),在使徒時代的後期,也就是在人睡覺的時候,仇敵魔鬼竟在神的田中撒下「惡者之子」(參:太十三24-30、36-42)。從此之後,有聖靈有真理使徒時代的教會,竟然漸次墮落。

應許聖靈的離去,可以從「孟他奴主義」(Montanism)的興起得到印證,這是世人所公認、所稱謂的「教會歷史上第一次靈恩運動」。此運作的主倡者「孟他奴」(Montanus)約於主後156年公然宣布,他受聖靈大大的感動,完完全全成為聖靈的器皿,並且要把神奧祕的事啟示出來;他開始斥責當時的基督徒,指責他們:接受俗世哲理思想、教會內的組織腐化、順從人的計謀、違背聖靈帶領、不守聖訓、放蕩胡為。

並且指責當世的主教們不屬靈,力斥他們忝列尸位,缺欠聖靈的恩賜,不夠資格承受聖職。不久之後,他竟宣稱,在《約翰福音》十四章裡,主耶穌所應許的「保惠師」已經來到了,並且正是應驗在他身上。

針對孟他奴所帶來的信息,我們先不論其本質之真偽,只就當時教會的大環境而言,由於他主倡要重新尋回當世教會所缺少的「靈恩」,由此可知,應許的聖靈在主後156年之前已經離開了當時的「大公教會」(The Catholic Church)。

有關於洗禮真理的妥協與更改,可從所謂《十二使徒遺訓》(The Teaching of the Twelf Apostles, Didachv)的史料中,探尋原始教會墮落的蹤跡。首先讓我們來看有關洗禮真理的部分,在《十二使徒遺訓》的第七章中,作如此之記載:「論到洗禮,當這樣做:先將以上所說的一切事學習過了,然後到流動的水裡『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施行洗禮』(太二八19);但如沒有流動的水,也可以用別的水施洗,若是不能用冷水,熱水也可以。

若是涼水和溫水都沒有,就可以三次用水注在頭上,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去做。而在洗禮之前,施洗者與受洗者都當禁食,有別人能同行此,亦好。你要囑咐受洗的人,在受洗前一兩天禁食。」

當我們看了第二世紀初的《十二使徒遺訓》,我們發現,當時的教會尚保存著部分的原始真理,例如:對洗禮者慎重其事的要求、在流動的水裡舉行,這正如主耶穌是在約但河受浸(太三13-17)。但是,在使徒時代的教會裡,是奉主耶穌聖名施行洗禮(徒二38,八16,十48,十九5,二二16),現在,竟然改成「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施行洗禮」。

更有甚者,是不能堅持原始真理樣式,在活水中施行浸禮,在環境有異動之時,竟然為了圖得一時方便,而犧牲了真理要道,因此有了以下的人為「但書」與「若書」:「但如沒有流動的水,也可以用別的水施洗,若是不能用冷水,熱水也可以。若是涼水和溫水都沒有,就可以三次用水注在頭上」。由此,洗禮赦罪真理的失喪,可見一斑。

接著,人為的宗教節慶以及關乎敬虔的傳說臆測,不斷地沁入教會,因此有聖誕節、馬利亞崇拜等異教習俗之基督教化節慶的出現。在沒有聖靈同在、得救真理失落、異教之風充斥之下,使徒時代的真教會從此被擄巴比倫。

真耶穌教會在真神救贖的經綸中,是繼承了使徒時代的道理正統,並且蒙真神恩賜應許的聖靈,在真理與聖靈裡事奉神,正進行末世收割的大工(參:太十三47-50),是「天上教會」在這末世時段裡的具實展現,是真神整全救贖經綸中的一段,是世界末了時空中的唯一。

3.真耶穌教會是救贖經綸時空之上,與那個天上教會同為一體

從天上屬靈福氣的觀點而言(參:弗一3),舊約時代的選民、使徒時代教會裡的聖徒、末世方舟真耶穌教會中神的子民,以及外邦人數目添滿了之後以色列全家得救的餘數,他們在「天上的耶路撒冷」裡,都藉著十字架在主耶穌裡成為一體(弗二16)。

雖然在救贖經綸的安排中,她們在不同的時段中展現在人間,但是,在真神全知與全能的旨意之中,隱藏在基督救贖的奧祕裡,以及靠著應許聖靈的成全之下,她們都由同一位母親所生,同屬於那「在上的耶路撒冷」(加四26)。

八.結論

綜合以上所論,真理自明,真耶穌教會是唯一得救教會的真諦,並不在於她所擁有關於教會的外在諸要素,而在於她的屬靈本質特性。她是真神所設立的末世方舟,從教會屬靈的本質特性觀之,我們得知她擁有神所設立的印證,也就是專屬神應許的聖靈,並且得蒙啟示有引人完完全全到神前的得救要道真理,現在正秉持神的旨意,執行末世真神救恩的大工。值此末世,如果有人渴望領受真神所賜「得救」之恩典,那麼,真耶穌教會是諸多基督教派中的唯一。

九.迴響

1.第一響

藉由以上《聖經》的明示,我們清楚明白,真神在祂救贖應許經綸中所設立,用來拯救萬民的教會只有一個,而真耶穌教會從客觀的本質與特性而言,完全合乎《聖經》中這個唯一的教會,因此,真耶穌教會是末世唯一得救的教會。一看到這個議題陳述,或是阿們感泣,或是羞赧諱忌,或是喊停逃避,或是嗤之以鼻,或是敗壞氣極,或是誓言討鬩,或是掃蕩攻擊。

這種種的反應,正如傳道者所言:「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一9),自從真耶穌教會被聖靈創立以來,這項真理陳述以及伴隨著的反應,就已經存在了,今天又來重談這個不言而喻的議題,是具有其時代性的意義。

照著神的應許,真耶穌教會被神建立於世界的末期之始,當末世救贖全備的真道初行之時,在聖靈帶領之下,真道一日千里地進展著,但是阻擋的人也多也烈。那個時候,真耶穌教會中的信徒,面對著「真耶穌教會是唯一得救的教會」

這個陳述,人人都異口同聲地印證說:「阿們!」在那個時候,其他的基督教派人士,無不說真耶穌教會是異端、是偷牽羊的,甚至還有其他教會的牧師道出:「真耶穌教會不出五十年將要消失」如此危言聳聽的假預言,在時間真理的檢驗之下,如此的假預言,早已不攻自破了。

接著,真耶穌教會進入發展時期,她似乎不再被理會,亦少有人再談起她。不知起自何時,基督教界竟然對她投注了相當的興趣,於是把她從絕對的異端判為相對的極端,甚至於從極端的教會漸次變成非主流教會,再從非主流教會之列,竟然有人奉之為「自立、自傳、自養」本土教會的典範。

不管別人怎麼說,從屬靈的本質特性而言,真耶穌教會總是唯一得救的教會。

2.第二響:從猶太會變成撒但會的歷史鑑戒

猶太人是真神救恩的先嚐者(羅二10)。不但是主耶穌降生在猶太地的伯利恆,而且祂也明言:「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四22),並且「以色列家迷失的羊」是祂在世之時宣講恩道的主要對象。接著,在使徒時代裡,使徒們皆以「猶太人」的會堂為宣道的主軸基地,但是,這原本是承蒙真神所愛的猶太人,後來,在神的眼中不再是屬神的「猶太人」,乃是「撒但一會的人」(啟二9)。

猶太人在救恩上的被棄,足為萬國基督教界仍然硬心不歸回真理之警惕。

3.第三響:會名的問題

「真耶穌教會」這個會名是否是絕對的?是否是「教會」唯一的名稱?信徒是否是靠著這個會名而得救?

如果從永恆的觀點來看神在救贖史中的「安排」(弗一10),那麼,「真耶穌教會」這個會名並不是絕對的,也就是說,在舊約時期以及在使徒時代裡「屬神的會眾」,他們並沒有以此為會名,甚至於他們活著的時候,也不知道有此一會名。雖然如此,她是真神末世選民有別於其他基督教派的會名,從救贖史的宏觀而言,她是具有時代意義的會名,但是從屬靈的本質特性而言,她是真神所立,在末世之時,用來施行祂的救贖大工。

4.末了,有四點互勉互勵:

(1)真耶穌教會是唯一得救的教會,這是從教會屬靈本質特性的觀點而下的結論,這是神單獨的作為,人無可置喙,任何有異議的人,保羅將會以此回覆他們:「你這個人哪,你是誰?竟敢向神強嘴呢?」(羅九20)

(2)舊約時期的以色列選民,雖然他們是一批硬著頸項百姓,但是,因著神的愛,被帶領出苦難的埃及地,走在神所安排、充滿恩典的曠野路上。一再地,由於他們的悖逆,幾乎成為被神全然勦滅的族類(出三二9-10;民十四12),但是,神愛他們,並且專愛他們(申七7),保護他們如同祂自己的瞳人。真耶穌教會的信徒並非人人都是人間的「聖人」,卻是神國裡被真神所選召,被主耶穌寶血所洗淨的「聖徒」(羅一7;林前一2)。

「這樣,我們可說什麼呢?難道神有什麼不公平嗎?斷乎沒有!因祂對摩西說: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據此看來,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發憐憫的神。」(羅九14-16)

(3)在真耶穌教會裡蒙恩的信徒理當奮起努力,「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弗四1)

(4)現在正值福音恩門大開之時,列邦萬國理當服膺真理,早日歸入真耶穌教會,成為一體,合為一群,歸於一圈,成為一國。 

當把握時機

經文:

  西 4:4-5 (CUV)

4:4   叫我按著所該說的話將這奧秘發明出來。

4:5   你們要愛惜光陰,用智慧與外人交往。

西 4:5-6 (N1904)

4:5   Ἐν σοφίᾳ περιπατεῖτε πρὸς τοὺς ἔξω, τὸν καιρὸν ἐξαγοραζόμενοι. 

4:6   ὁ λόγος ὑμῶν πάντοτε ἐν χάριτι, ἅλατι ἠρτυμένος, εἰδέναι πῶς δεῖ ὑμᾶς ἑνὶ ἑκάστῳ ἀποκρίνεσθαι. 

 

        保羅寫給歌羅西教會的一封書信,保羅在寫這封信之前,他沒到過歌羅西和老底嘉這個地方,也沒見過當地教會的信徒,甚至當時的保羅就是被關在監獄之中,但我們卻可以看到當保羅在面對當時教會的一些錯誤主張的時候;猶太人的遺傳問題、希臘文的神哲主義、還有禁慾主義,他依然藉著書信來闡述救恩的意義,希望藉此堅固門徒的信仰。事實上在歌羅西書就有談到καιρός這個字,這個字就記錄在歌羅西書四章5節;你們要愛惜「光陰」(καιρός),用智慧與外人交往。光陰一詞就是用著καιρός,在新約希臘文詞典裡面有著三種意義;

第一:時期、時機,在悅納的時候(林後六2a)沒有強調精確的時序,第二:有著特定的時期,節期(加四10)

第三:具有特別危機的時期,在末時與審判之前(太八29)

    藉此我們可以知道光陰「καιρός」一詞的內涵,在這段的時機有加了一個定冠詞,也就是符合了第二種的意義,也就是有特定的時期,另外愛惜「ἐξαγοραζόμενοι」一字從動詞時態為現在式(基於現在的動作而且持續進行)、語態為關身(關於自己本身的事)、語氣是命令語氣,,兩者組合起來就是要必須要自己不斷的愛惜時機。

另外,在這一節的下半段中說到要用智慧與外人交往,就是一個特定的時期,是什麼樣的時期呢?也就是你在與外面的人相處的行為上,你必須藉著智慧,事實上這個交往「περιπατεῖτε」也是有著行為的意思,也就是在外面表現出來的行為,並且在我們的言語中必須有常常帶著和氣「ἐν χάριτι」,在希臘文裡應該更明確的是藉著恩典。

6節中的最後一段,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在這裡一段裡面有兩個動詞,必須「δεῖ」與回答「ἀποκρίνεσθαι」,這兩個動詞在時態上,都是現在式(基於現在的動作而且持續進行),用希臘文的直譯就是使你們知道必須怎樣回答各人。

結論:

    在希臘文學中有一則寓言說,一位青年在路上走,腿上有兩個翅膀,額上有條辮子,後面完全光禿,某人看見覺得稀奇,便問他說:「先生貴姓大名」青年說:「名叫光陰,別號機會καιρός」……後來也提到人若要我,就可以抓住我額上的辮子,可以走過再來抓我,就抓不住我了,因為我後頭沒有辮子可以抓,後面完全的光禿的。

藉著這個的神話故事我們可以了解時機的稍縱即逝,就像你沒有即時抓住καιρός的瀏海般地迅速流逝。

    在這段經文裡面,有著一項是我們自己要去把握的,也就是在這個特定與外人相處的時期『καιρός』中,我們必須不斷的去努力。回到歌羅西書當時的背景產生的這些錯謬問題,內憂外患,說當一個人有禱告生活時而且是不間斷的,那麼,才能夠持續的在恩典裡,也會與主耶穌所說的一樣; 鹽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甚麼叫他再鹹呢?你們裡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藉著恩典也常常運用智慧,才能夠在相處當中彼此和睦。事實上也就是效法主耶穌基督,以他的榜樣柔和謙卑,那麼我們就可以先顯出這樣的外在行為,甚至我們可以從主那裡得到安息,更是一種輕鬆自在的感受,更適用於這個時代的我們

1 王明昌,⟪聖經釋義叢書:以弗所書註釋⟫,(台中市,腓利門實業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初版)頁185

2 謝溪海,⟪加拉太書.歌羅西書註釋⟫(台中市,腓利門實業有限公司,2004年10月初版)頁84

3 RHEMA Bible App,聖經工具[online],從http://bible.tjc.org/#[使用於2018.10.25]

4 麥啟新主編,賣陳惠惠、麥啟新譯,《新約早期基督教文獻希臘文大辭典(中文版)》,(香港,漢語聖經協會有限公司,2009年10初版,2018年5月二版)頁762-764

5 麥晨博士,呂榮輝、戴紹曾譯,《新約希臘文初階》,(高雄,聖光神學院出版社,2014年12月七)頁10、50

真耶穌教會喜信網路家庭 – 網路雜誌 – 4.真耶穌教會是唯一得救的教會(上)

一.前言

時值末期,真神設立了末世方舟「真耶穌教會」,在聖靈的親自帶領之下,世界末了前夕的撒網工作(參:太十三47-50),從此鴻圖展開。有幸承蒙恩主揀選得以進入這方舟內的聖徒,他們對於「真耶穌教會是唯一得救的教會」這個信仰性真理的堅持,不曾須臾鬆動,但是,對於那些圍繞在「真耶穌教會」四周的人們,以及那些對真耶穌教會認識不深,但是又依附著她蒙福的「閒雜人」(出十二38;民十一4),還有那些彷彿是真神子民的「牆垣客」與「門外漢」(結三三30-33),他們就不時地提出質疑與問難。

更甚者,有類比於不認識「真耶穌教會」的現代「埃及法老」,竟然起來,百般地對真耶穌教會加以毀謗、攻擊、逼迫、打壓,其主要原因是,真耶穌教會確是「唯一得救的教會」。

面對著「真耶穌教會是唯一得救的教會」這個議題,竟然有如此南轅北轍的雜沓回應。從對「真耶穌教會」有深刻了解的堅實信仰者,直到立下誓言一心想把她從世界上鏟除的無悔逼迫者(參:徒二二22上,二三12-24),其間的歧異,猶如天壤。

針對此主題,首先,我們將從字源義與範疇義來了解教會的定義,接著,我們要以《聖經》為基礎,來探討教會屬靈的本質特性,然後,再從教會屬靈的本質特性來看教會的唯一性,並且以此為丈量的基準,來檢視真耶穌教會的本質與特性,由此來看她的獨一性以及她在救贖史中的定位。祈求聖靈親自帶領。

二.「教會」的定義

現代人對「教會」乙詞,懷有多重性的認知層面,有時把教會與「教堂」(建築物)作對等的混用,有時把教會等同於「地方性的教會組織系統」,有時把「教派」稱之為教會,有時竟把教會與基督宗教連為一氣。但是,究竟教會的定義為何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將從兩方面來探討它的意義,首先,我們將略窺它的字源意義,再者,我們將就《聖經》中有關於「教會」乙詞的應用,提出它簡明的範疇涵義。

1.教會的字源意義(etymological meaning)

眾所周知,在《新約聖經》中的「教會」乙詞,是源自於希臘文的「 ἐκκλησία」(ekklesia),而這個希臘文是由介系詞「ἐκ」,(ek,其意為:自內出外,從、由、自、出)與動詞「καλέω」(kaleo,其意為:呼、叫、召)所組成的複合字(compound word),就字源的意義而論,「教會」是指著「從眾人中被召集出來的一群人」。後來擴大引申為「徵集、集會」。
2.教會的範疇意義(categorical meaning)

(1)在舊約希伯來文中的教會

在舊約希伯來文《聖經》中,應用了兩個字來描寫真神子民聚集的特徵,一是「קָהָל‎」(Qahal)乙字,在《七十士譯本》(LXX)中,此字就被譯為「 ἐκκλησία」,它的原意是為「發出聲音」,後來在不斷衍繹中而成為「呼叫、呼召」,在《舊約聖經》中,這個字首先出現在以撒對雅各的祝福:「使你生養眾多,成為多族。」之後,它指著真神選民以色列人的聚集,如:「耶和華的大會」(申十4,二三1-3)、「神的會」(尼十三1)、「大群眾」(結十六40,十七17),也就是因應真神的呼召而聚集的團體(出三五1;民十六26;申四10,九10,三一30;王上八14),有時亦用來指稱召聚會眾的動作,如「聚集成群」(耶四四15;拉十1)。
在希伯來文《聖經》中亦另有一字「עֵדָה」(edah),它被專門用來指稱聚集時的以色列民「會眾」(出十二3、6、19、47,十六1、2、9、22),也就是說,因著出生的外在條件,而被納入專屬某一民族性的宗教團體(民十六9,三一12),此字在《七十士譯本》中,是以「συναγωγή」(sunagoge)翻譯出來,這也就是《新約聖經》中專指的「猶太會堂」(太十17;路十二11;徒六9;雅二2)。
(2)新約希臘文中的教會

真神為了「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一21),祂親自「道成肉身」(約一14)、「在肉身顯現」(提前三16),接著,便秉續著祂在古時對單一以色列民的呼召,展開一系列對全世界屬祂子民的「呼召」(可一14-20;太十一28-30;約四42,七37)。主耶穌升天之前,把這個使命交付給使徒們(徒一8,二39;帖後二4),五旬節應許的聖靈降臨之後,新約時期的教會從此在世上展現。

在新約希臘文《聖經》中,有關於教會乙詞應用的範疇意義,簡介如下:
①指照常例召集的政治集會(徒十九39),以及指一般聚集的會眾(徒十九32、40)。
②指以色列人的集會,特別是指著為了某種宗教目的而被召集的聚會(徒七38)。
③大部分的經文是指新約時代裡基督徒的教會。

a.指著地區性的會眾聚會,也就是指著在歷史中某一地方性的集會。例如:「在他們家中的教會」(羅十六5;林前十六19;西四15;門3),還有散佈在各處的教會,有如在耶路撒冷(徒五11,八1)、安提阿(徒十三1,十五22)、該撒利亞(徒十八22)、帖撒羅尼迦(帖前一1)、哥林多(林前一2;林後一1)」、堅革哩(羅 十六1)、外邦的眾教會(羅十六4)、加拉太的眾教會(林前十六1)、亞細亞的眾教會、馬其頓眾教會(林後八1)、神的眾教會(林前十一16)。

b.指著地方性的教會,也指著其中的組織或其中的成員。因此「教會」能夠聽,也會甚懼怕(徒五11),並且也會接待客人、為傳道人送行、差遣工人、為人禱告等(徒十五3、4、22,十二5)。

c.指著普世性的教會,這常常被特稱為「神的教會」(林前十32,十一22,十五19,林後一1)、「基督的教會」、「基督的眾教會」(羅十六16),也就是說,把教會作一整體觀(徒九31;林前十28、32)。

d.在屬靈境界裡,賦有先存性與成終性的教會(弗一4;來十二22;加四26;啟十二1),這就是所謂「天上的教會」。在此觀點下,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基督又是教會的頭,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弗二22,三7、11、21,五25;西一18-24)

(3)小結

就「教會」乙詞的字源義與範疇義而言,從舊約時代開始,神就不時地「呼召」祂的子民,使他們聚集在一起,古早之時,以色列民聚集拜神,Qahal以及edah共用。後來,猶太人中被召聚而相信耶穌基督者,應用前者,而「教會」成為基督教會的獨特用語;仍然停留在律法之下的猶太人,沿用後者,而形成專指猶太人聚集的「會堂」。

到了新約時代,道成肉身的主耶穌,完成了宇宙性真神子民的總呼召,隨後,使徒們繼之,而今爾後,「教會」乙詞不再落於一般政治性與社會性的範疇中。現在,我們可以直接切入《聖經》中對我們的諭示,我們所能尋得的結論,也就是那千篇一律的曉諭性標準答案:「神的教會,就是祂用自己血所買來的(或譯:救贖的)。」(徒 二十28)

三.教會屬靈的本質特性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得知,對於教會的定義是有多重層面的,她可以從隸屬於歷史時空下的教會來談,也可以從屬靈的層面來談天上的教會。在本文中,我們將側重於教會屬靈本質特性的探討,因為它是教會成為「唯一得救教會」的內在要素。

綜合《聖經》中有關於教會屬靈本質特性的教導,我們可以簡易分為以下三個方向來探討:

1.在永恆中,教會具有源於神的先在性

在人的理智無法參透的永恆靈界裡,也就是在神的永恆中,在真神創立世界以前,對神而言,「教會」的存在已經是「現實」(reality)的了,教會在基督裡被揀選的時候遠超於世界被造之先。對於在永恆中的教會,其具有源於神「先在性」特質的這層道理,保羅曾作如此的報導:「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祂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弗一4-6)。及至這個先存性的教會落實(realized)在人間之後,使徒們講的,「乃是從前所隱藏、神奧祕的智慧,就是神在萬世以前,預定使我們得榮耀的。」(林前二7)

由此可知,在永恆中,教會具有源於神的先在性,這個教會是以神絕對全知的恩惠為基層,並且是在先存的基督裡實現的,當她落實在人間之時,其成員包含了新約之時蒙恩的人,以及在舊約之時,「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古聖徒(來十一39),這個教會就是保羅所稱的:「那在上的耶路撒冷」,也就是《希伯來書》作者所印證的:「天上的耶路撒冷」。

2.萬世以來,教會蘊含著被藏於基督裡的奧祕性

在道成肉身之前,也就是神在肉身顯現之前,雖然帶有兒女血肉之體的主耶穌尚未顯現在歷史中,但是,從屬靈的角度而言,耶穌基督已經是被神所揀選,正如彼得長老所言:「看哪,我把所揀選、所寶貴的房角石安放在錫安;信靠祂的人必不至於羞愧。」(彼前二6),這是一項奧祕,「這奧祕在以前的世代沒有叫人知道」,直等到神「藉著聖靈啟示祂的聖使徒和先知」(弗三5),保羅也深深地知道這款歷代以來隱藏在創造萬物之神裡的奧祕,「這奧祕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裡,藉著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弗三6)。

藉著主耶穌的十字架,不但人得以與神和好、以神為樂(羅五8-11),並且外邦人與以色列人之間的冤仇與隔牆也得以消滅與拆毀,「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弗二16)。

從以上十字架道理的明示,我們得知,教會蘊含著被藏於基督裡的奧祕性,因此她顯示出縱橫兩向的特性,直向通天達於神,所以她具備了由神而來的一致性、一貫性與統一性(unity);橫向廣及萬民,所以她具備了普遍性與大公性(catholicity)。又因為主耶穌寶血的洗淨,因此她亦具有聖潔性(holiness)(弗五26上)。

從教會在基督裡所呈現出來的統一性(unity)、大公性(catholicity)與聖潔性(holiness),這就是萬世以來,教會蘊含著被藏於基督裡的奧祕性。

3.源始於五旬節,教會承襲著應許聖靈創始的歷史性

在主耶穌寶血所贖新約的教會成立以先,祂已在《馬太福音》十六章16至17節中,事先做出教會將被建立的宣告,並且明言「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太十六18)。主耶穌要把祂的教會建造在其上的這裡,這「磐石」(πέτρᾳ)是與彼得(Πέτρος)不可同列等觀的。
就物質層面而言,這「磐石」(πέτρᾳ)是可以蓋房子在上面、可以鑿出墳墓,也是末日大災難之時世人想賴以藏身的大磐石(太七25,二七51、60;可十五46;啟六15上),就屬靈的象徵意義而言,這「磐石」是專指向主耶穌,正如使徒保羅所言「那磐石就是基督」(林前十4;參:羅九33;彼前二8)。
使徒時代,新約教會之能奠立,全基於主耶穌救贖的寶血,主耶穌贖罪寶血能夠具體落實在蒙恩人的身上,是透過那有赦罪功效的洗禮,洗禮之所以會發生功效,其主要的屬靈動力在於應許的聖靈。

在五旬節之前,主耶穌已經如「父差遣子」般地差遣了門徒,並且賦予權柄:「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約 二22-23)。並且在主耶穌升天的前一刻,祂又託付使徒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的大使命(可十六15-18;徒一8)。

五旬節到了,聚在一處同心合意恆切禱告的門徒們,領受了八百年來父所應許的聖靈,從此展開了神國的新頁,水、靈重生的救贖大工從此肇始,新約時期的神國(教會)從此落實在人間,「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弗二19-20),以主耶穌基督為磐石,為房角石的神家落實在世上之際,是以傳承得救真理的使徒和先知為根基,因此,這個神的教會是具有「使徒性」(apostolicity),承襲著應許聖靈創始的歷史性。

四.從教會屬靈的本質特性來看教會的唯一性

1.獨一的真神與唯一的教會

我們的神是「獨一的真神」,這一項真理是永世不可爭議的最高公理,在《聖經》中,真神也一再地向祂的子民宣告祂的獨一性,在以下經文中,真神有著簡明且沒有任何第二種含義的宣布(申六4;亞十四9;可十二29;約五44;約十七3;羅十六27;提前一17;提前六16;猶 24)。

這一位獨一的真神因著祂的全能與全知,所以在祂裡面有著永不改變的旨意,這是生於時空下受侷限的人智所不能測透的,祂曾藉瑪拉基先知的口作出宣告:「我耶和華是不改變的」(瑪三6),祂「必不致說謊,必不致後悔」(撒上十五29)。獨一且又不改變的神,祂的旨意也是不改變的,這就是教會獨一的最基本的源頭。

懷有「基督的心」的使徒保羅,他深刻明白神的旨意,在以下經文中,他向我們闡明神藉由在耶穌基督裡的教會,顯出祂萬古以前的先見與旨意:「神救了我們,以聖召召我們,不是按我們的行為,乃是按祂的旨意和恩典;這恩典是萬古之先,在基督耶穌裡賜給我們的」(提後一9),「盼望那無謊言的神在萬古之先所應許的永生」(多一2),「到了日期,藉著傳揚的工夫把祂的道顯明了;這傳揚的責任是按著神──我們救主的命令交託了我。」(多一3)

使徒彼得對這一層的道理亦有洞悉:「就是照父神的先見被揀選、藉著聖靈得成聖潔,以致順服耶穌基督,又蒙祂血所灑的人。願恩惠、平安多多的加給你們。」(彼前一2)

獨一的真神,以著不變的先見定旨,在萬古以先所揀選的,「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弗一10),這個「在基督裡面的一」就是真神救贖經綸落實於人間的「教會」,因此,永不改變的獨一真神奠定了獨一的教會。

2.獨一的救主耶穌與唯一的教會

在舊約時代,當真神的百姓遇上苦難,時常一心呼籲神,以神為「救主」(詩十八2,二二19,一四四2;賽四三3,四五15,六十16;耶十四8)。在此之時,真神亦明白地向他們宣告:「惟有我是耶和華;除我以外沒有救主。」(賽四三11,四五21;何十三4)。

在創世以前預先被神知道,卻在這末世才顯現的主耶穌基督(彼前一20),承續著祂在古時拯救的事工,並且更加深化與普遍化,祂不止是救助在肉身與心靈苦難的百姓,甚至祂「用自己血」把陷在罪惡中的世人救贖出來(太一21;參:徒二十28)。我們主耶穌基督是救主(路二11;徒五31;羅十一26;腓三20;提前一1;多一4,二13),並且是「獨一的主宰」(猶 4)、「獨一的神」(猶24);祂也是「永生的神;祂是萬人的救主。」(提前四10)

這一位獨一的救主,祂不但「是萬人的救主,更是信徒的救主」(提前四10),祂在十字架上從肋旁流出寶血,作為贖回神國子民的泉源,因此,祂與教會的關係,猶如丈夫之於妻子一對一對應的關係(約十九34上;弗五25上;創二21-25)。

從上論我們得知,源於獨一的主宰救主耶穌基督,僅有唯一的教會。

3.源於同一應許的聖靈與獨一的教會

在五旬節應許的聖靈降下之後,在真神救贖經綸中,是為教會時期的肇始,真神不但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弗三10),並且還要「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面對這則啟示性的真理,保羅禁不住地高呼:「阿們!」以此顯示內心深刻的感佩 (弗三21)。

在新約時代裡,以使徒與先知為根基的教會,在聖靈的帶領之下,被建立起來,因為同領受一位應許的聖靈,在真理聖靈的引導之下,能進入各樣的真理,並且固守這個真理。此時,初期教會的特色是同受一位聖靈,共守一次交付的真理。

接著,有些人服從了謬妄的靈,成為假使徒,甘為撒但的差役,在教會裡散布異端(約壹四6;林後十一12-15;提前一3),「他們的話如同毒瘡,越爛越大;……他們偏離了真道,……就敗壞好些人的信心。」(提後二17-18)

面對著如此這般的靈界狂濫,使徒們毅然奮起,在源於同一應許的聖靈之下,為了保全「獨一的教會」,而立下福音真理的辨證原則,以及靈的試驗法則。

(1)福音真理的辨證原則

a.保羅所立下的絕對原則

我希奇你們這麼快離開那藉著基督之恩召你們的,去從別的福音。那並不是福音,不過有些人攪擾你們,要把基督的福音更改了。但無論是我們,是天上來的使者,若傳福音給你們,與我們所傳給你們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我們已經說了,現在又說,若有人傳福音給你們,與你們所領受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加一6-9)。

b.主的肉身弟弟猶大所立下的一次原則

親愛的弟兄啊,我想盡心寫信給你們,論我們同得救恩的時候,就不得不寫信勸你們,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的爭辯(猶3)。

c.以「聖經」為最後的絕對標準

當今而論,一切的道理,無論是推理而得的,或是有所靈感的,全部以《聖經》的話為最後的絕對真理標準。

(2)靈的試驗法則

a.彼得法:「與我們一樣」的經驗法── 靈統

此法可謂為「經驗法」,此法是以「正統」為首要原則,也就是在正統中的「靈統原則」。在聖靈全然的帶領之下,新約的普世性福音,正達到突破猶太人千年來種族籓籬的臨界點,在「那些奉割禮的門徒」層層疊疊的重壓之下,彼得在聖靈的帶領之下,以此法突破重重迷障。

此法的前因是這樣的:「彼得還說這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見聖靈的恩賜也澆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因聽見他們說方言,稱讚神為大。於是彼得說:『這些人既受了聖靈,與我們一樣,誰能禁止用水給他們施洗呢?』就吩咐奉耶穌基督的名給他們施洗。」(徒十44-48)

事後,這項源自於主耶穌的聖工,不但得不到耶路撒冷門徒們的肯定,反而那位本為使徒之首的彼得竟也遭受責難,在眾人爭辯之時,彼得適時地用了此法:「我一開講,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正像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

我就想起主的話說:『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你們要受聖靈的洗。』神既然給他們恩賜,像在我們信主耶穌基督的時候給了我們一樣;我是誰,能攔阻神呢!眾人聽見這話,就不言語了,只歸榮耀給神,說:『這樣看來,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徒十一15-17)

辨證的方法:是否「與我們一樣」?

親身體驗論:這裡的親身體驗並不是個人的個別體驗,這是「我們」的體驗,是從神而來,有共同性與正統性的「一體性」體驗,這絕非個人秘方式的特殊體驗,甚或獨家的辨識法寶。

b.約翰壹式:標準法/真理原則;真理辨識法(是否合乎真理?)──道統

第一世紀之末,在謬妄之靈指使之下,夾雜著哲思的神學理論潛入教會,本是純淨的教會,在靈界的辨識上也罩上了五里霧,面對似是而非,似真又假靈的工作,使徒約翰提出了此項靈界真理辨識法,現在恭錄此法於下:

親愛的弟兄啊,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因為世上有許多假先知已經出來了。凡靈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就是出於神的;從此你們可以認出神的靈來。凡靈不認耶穌,就不是出於神;這是那敵基督者的靈。

你們從前聽見祂要來,現在已經在世上了。小子們哪,你們是屬神的,並且勝了他們;因為那在你們裡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他們是屬世界的,所以論世界的事、世人也聽從他們。我們是屬神的,認識神的就聽從我們,不屬神的就不聽從我們。從此我們可以認出真理的靈和謬妄的靈來(約壹四1-6)。

辨證方法:是否「聽從我們」?所相信的真理是否與我們一樣?

c.約翰貳式:合一法/一體原則;組織識別法(是否聽從教會?)──教會體制系統

此法的主要經文為「約壹二18-22」:

小子們哪,如今是末時了。你們曾聽見說,那敵基督的要來;現在已經有好些敵基督的出來了,從此我們就知道如今是末時了。他們從我們中間出去,卻不是屬我們的;若是屬我們的,就必仍舊與我們同在;他們出去,顯明都不是屬我們的。

你們從那聖者受了恩膏,並且知道這一切的事。我寫信給你們,不是因你們不知道真理,正是因你們知道,並且知道沒有虛謊是從真理出來的。誰是說謊話的呢?不是那不認耶穌為基督的嗎?不認父與子的,這就是敵基督的。

辨證方法:是否「從我們中間出去」?

體制正統的一致性,同靈間要和諧、同心、有一體感。

其他輔佐經文:林前三7-5;雅三13-18。

(3)小結

若從社會性的層面來看教會,那麼,教會的存在是可以多元與多體的,若從教會的本質特性來看教會,那麼,教會的存在永遠是唯一的。以《聖經》的靈統、道統、教會的體制系統來看真耶穌教會,我們就會承認這是唯一得救的教會。

得救福音—五大教義

“十大信綱”之內容集中體現了真耶穌教會信仰的純正性。其中的浸禮,聖靈,安息日,聖餐和洗腳禮,合稱“五大教義”,它與有關對神和教會的兩條信綱共七條,一起構成真耶穌教會的教義精萃部分;是與一般教會的領受大有差別之處,是本會獨特的教義觀。
(一)五大教義綱要
在“十大信綱”中“五大教義”顯得尤為清晰突出,引人注目現將“五大教義”的基本綱要整理如下:
壹、浸禮
一,實具功能深具意義的浸禮
1,得以重生(約3:3,5;多3:5)
2,使罪得赦(靠主寶血弗1:7;彼前1:18-19;藉水和血來9:13-14; 10:19-22;亞13:1;約一5: 6-8;赦罪洗罪,徒2:38; 22:16)
3,得救稱義(可16:16;彼前3:20-21;羅5:9; 3:25)
4,歸入基督(本與基督無關弗2:12。主血贖罪啟5:9,10。披戴,歸入基督得應許產業加3:27-29;羅6:3)
5,成為神子(人本為神子路3:38。丟失名份約8:44。寶血贖回加4:4-5;彼前1:18-19;來10:19-22;弗1 :4-5。賜聖靈為證太3:16-17;加4:6;羅8:15-16)
△合法洗禮必成為神子。
如圖6所示,與主同死同埋同復活(西2:12;羅6:4)。
二,精意形式完美統一之方法
1,活水浸禮
(1)“洗禮”原文是“浸”“活水”原文指流動的水及泉水(約4:10;參亞13:1;彌7:19)。
(2)主在約旦河受浸(太3:16;可1:9-10)
(3)約翰在水多的地方施浸(約3:23)
(4)腓利給太監施浸(徒8:38-39)
(5)最能體現“同死同埋葬同復活”的是“浸禮”(西2:12;羅6:4-5;約19:30)
2,奉主名
(1)基督聖名(徒2:38; 10:48)
奉主耶穌的名(徒8:16; 19:5)
(2)因主名得蒙赦罪(徒10點43分;約一2:12;參太1:21;徒22:16; 4:12)
(3)主吩咐(太28:19)但“父,子,聖靈的名”就是“耶穌”(約17:12; 1:14;提前3:16;約10:30; 14:8-9聖靈與父,子為一)
3,低下頭(面向下)
(1)效法主死的形狀,因為聖經強調要在主死的形狀上與主聯合(羅6:3-5,8;約19:30)
(2)罪人求赦之態度(因罪不能仰面詩38:4;拉9:6。因罪不能昂首詩40:12;路18:13。罪人不該硬著頸項徒7:51;伯10 :15)
三,受洗者與施洗者
1,受洗者的條件
(1)要相信
A,信耶穌為獨一救主(徒4:12; 16:31-33)
B,他代人死第三日復活(林前15:3-4;羅10:9)
C,他的寶血借浸禮除罪(彼前1:18-19;羅3點25分;來9:13-14,22;約19時34;約一5:6-8;亞13: 1)
d,信聖靈同在的教會是真教會,要在此信靠主服事主,不可離開(羅8:9;弗1:23; 4:4;約15:1-6;加4:26;約一2:19)
(2)要悔改
A,承認罪過(太3:6;詩32:3-5;徒19:18-19)
B,離開罪惡(徒3:26;拿3:3-10;詩37:27)
C,歸向真神(賽55:7;徒26:20; 20:21)
d,決心從善(路3:7-14;彌6:6-8)
(3)要立志
A,覺悟背十字架跟從主(路14:25-33)
B,克服困難努力向前忍耐行完路程(路9:61-62;太24:13;徒20:20-24; 14:22;帖前3:3)
△,若真心相信,切實悔改,又有堅定意志的求道者,可以隨時應他要求給他施浸(徒2:37-41; 8:36-38; 16:15,30-33)
2,施浸者的資格
(1)已得潔淨的人(民19:18)
A,祭司供職前須潔淨(出29:4)
B,已受合法浸禮才算潔淨(徒2:38)
C,主耶穌工作前夕受浸,他並無罪是為留下榜樣(太3:13-16)
(2)奉差遣的人(羅10:15)
A,父以聖靈差遣耶穌(路4:18-19;約1:32-34)
B,主以聖靈差遣門徒(約20:21-22)
C,沒有聖靈未受差遣就無赦罪之權(約20:22-23)
d,主升天前要門徒等候聖靈(徒1:4-8)
△,施浸赦罪之功能,是憑著基督的血藉著人的信,並主的名和聖靈的權能(羅3:25;林前6:11)因此施浸者沒有受聖靈,神既沒有與他同在(約一3:24)沒有差遣他,他所施的浸就沒有功效。
△,受浸只可一次,但受不合法施浸者,必須重新受合法的浸禮罪才能得赦,他才能得著應許的聖靈(弗4:5;徒19:1-7; 2: 38)
四,嬰孩浸禮
1,嬰孩有原罪(詩51:5; 58:3;羅5:13-14)
2,神的恩典普及小孩(詩115:13;徒2:38-39)
3,以色列民過紅海不把小孩留下(出10:10;民14時31分)
如圖4所示,主不拒絕小孩(太18:13-15;路18:15-16)
5,全家受浸必包括小孩在內(徒16:15,32-34; 18:8;林前1:16)
6,人無權掌管死期(傳8:8)
△嬰孩受浸須憑父母信心(太15:28;約4:49-51)
△嬰孩受浸後父母當盡教導之責(弗6:4;箴22:6;創18點19分;申6:6-7)
△受浸後不可再犯罪(來10:26-29; 6:4-8;約5:14)
貳、靈浸
一,賜聖靈的應許
1,神借先知的應許
(1)明顯之應許(箴1:23;賽44:3; 32:15; 11結:19-20; 36:26-27;珥2:28-29;亞12:10;太3:11 )
(2)隱意的應許(申十一點14;珥2:23-24;耶5點24;詩46:4參啟22:1;約7點38;結47:9;亞14:8 )
2,主的應許
(1)受死前的應許(約7:37-39; 14:16-18; 16:13;參約14:26; 15:26; 16:7,16;路11:13)
(2)復活後的應許(約20:21-23;路24:49;徒1:4-5,8)
二,應驗
1,五旬節那日聖靈初降(徒2:1-4; 16-18)
2,聖靈分兩期降臨,即秋雨(早雨)春雨(晚雨)聖靈。
(1)雨預表聖靈(詩72:6;何6:3)
(2)秋雨,春雨按時降臨是神的賜福(申11:13-15;耶5:24; 2:23珥;雅5:7-8)
(3)秋雨聖靈降臨於初期教會撒種工作時(徒1:8)凡信耶穌迫切祈求者,都能得到聖靈(徒8:14-20; 10:44-47; 11:15-17; 15:8; 19:1-7;弗1:13-14)
(4)現在是春雨降臨,將近收割時,正是神悅納的時候(林後6:1-2)
三,受聖靈的重要性
1,沒有聖靈不能推行聖工(徒1:4-5,8;路24:47-49)
2,沒有聖靈不明白真理(約14:26; 16:12-13;林前2:9-16)
3,沒有聖靈就沒有赦罪的權柄(約20:21-23;林前6:11; 12:13;約一5:6-8)
如圖4所示,沒有聖靈不能獲得造就教會的各種恩賜(林前12:4-11)
5,關乎個人得救的重大關係:
(1)進神國須從聖靈重生(約3:5;多3:5;徒2:38;撒上10:6
(2)賜給永遠生命(加5:25;結37:14;林前15:45; 22:17啟;約一5:12;羅8:2)
(3)歸屬基督(羅8:9;提後2:19;約一3:24)
(4)證明是真神的兒子(羅8:16;加4:6-7;太3:16-17)
(5)是承受天國基業的憑據(弗1:13-14;林後1:21-22)
(6)末日使人復活或變化得榮耀(羅8:11;林後5:1-5;腓3:20-21;林前15:50-54)
四,受聖靈的憑據
△信主與受聖靈是兩回事(徒19:1-2;參徒1:4-5)
△受水浸與受靈浸有分別(徒8:15-16)
1,使徒以說方言為憑據(徒10:44-46; 2:4; 19:6-7;可16:17)
2,身體震動看得見(徒8:18; 2:33;參4:31; 16:25-26)有時被譏笑為醉酒(徒2:13)或顛狂(林前14:23)但實則不混亂,聖靈卻是順服的。
△真耶穌教會的切身體會與使徒教會領受的聖靈一樣。
參、安息日
一,長存的安息日
1,安息日的由來
(1)在創世之初真神設立(創1:-2:3)
(2)真神賜福此日定為聖日(創2:1-3; 20出:8-11)
(3)在律法頒布之先,於汛的曠野,神再度提出並命遵守(出16:21-30)
(4)在西乃山,神制定並列入十誡(出20:8-11;申5:12-15; 9:10)
2,以色列人不守聖日的鑑戒
(1)在曠野不肯守(出16:25-30)
(2)不守而被俘虜至巴比倫(耶17:21-23;結20:12-13;代下36:17-21)
(3)重建聖殿後嚴守不敢犯(耶25:11-12;代下36:22-23;尼13:15-22;直到使徒時代,徒15:21; 13:14,42,44 ; 16:13; 17:2; 18:4)
3,不廢的安息日
(1)刻入石版表明不廢(出31:18; 32:15-16)
(2)要進入永生當守誡命(太19:16-20)
(3)耶穌來成全了律法,當包括安息日(太5:17-18)
(4)門徒論律法(林前7:19;雅2:10-11;啟14:12,12:17)
(5)十誡前四誡是愛神之誡成為後六誡愛人之前提與基礎(太22:37-39)十誡是道德律永不廢去。
二,設立安息日的意義
1,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可2:27)
2,使人紀念神的創造與救恩(出20:8-11;申5:12-15)
3,使人享受身心安息(出23:12;申5:14)
4,使人知道神是叫人成聖的(結20:12;出31:12-13)
5,作為選民的證據(結20:12-20;出31:12-17;賽56:2-8)
6,使人仰望天國的安息(來4:1,9-10;羅8:22-23)
三,舊約律法的安息日和新約恩典之安息日
1,守舊約律法之安息日
(1)遵守方法:紀念,守(出20:8)
A,任何工不可做,也不生火(出20:9-10; 35:3)
B,耕種和收割也當停下(出34:21)
C,更詳細之要求(賽58:13-14)
d,當有盛會(利23:3)
(2)干犯安息日(尼13:15-22;約9:16)
(3)干犯要治死(出31:12-17; 35:2;民15:32-36)
(4)帶來捆綁,不自由(羅7:6;加2:4)
2,新約恩典之安息日
不是簡單的紀念和守乃要進入安息。
(1)主耶穌曾在安息日
A,進會堂教訓人(路4:16,16;徒13:42,44; 16:13; 17:1-2; 15:21; 18:4)
B,此日主治病(太12:9-13;約5:1-18;路13:10-16)
C,門徒經過麥地掐麥穗吃(太12:1-2)
(2)主耶穌與使徒曾在安息日:
A,主是安息日的主(太12:8)有權糾正和改變安息日的守法。
B,主帶來恩典把人從舊約律法下贖出來(約1:14-17;加4:5)
C,耶穌作更美之約的大祭司更新律法,廢了原來無益條例儀文律(來7:12,18,22; 8:6)
d,耶穌成全律法(太5:17-18)包括了安息日。
(3)恩典時代的信徒與安息日:
A,安息日為人設立(可2點27)因而可辦理有關神的事(約7時23;太12:5)可行善和救命(太12時12;可3:4)
B,當身心靈進入安息(來4:1-11;路17點21;約一3:24;賽58:13-14)
這才是真神設立和耶穌成全安息日的目的和意義的所在。
△因不得已而不能守安息日時,只要心裡紀念,主會憐恤(太12:1-8)
肆、聖餐

一,聖餐的設立與意義
1,聖餐的設立
(1)耶穌親自設立(路22:19-20)
(2)主命令門徒照樣行(路22時19分)
(3)主升天後又向保羅啟示(林前11:23-25;參加1:11-12)
2,聖餐的意義
△具有​​逾越節的預表意義(出12:1-28;路22:17,19-20)
(1)紀念耶穌的死(林前11:26)
A,主為人的罪降生,貧窮,受辱,代死(林後8:9;路2:6-7; 9:58;羅4:25;太27:18-50;詩22:12-18 )
B,擔當人罪,被神撇棄,嘗死味(太27:45-52;來2:9;徒2:30-32)
C,感謝主,因他的受刑與鞭傷,我們得平安與醫治(賽53:4-6)
(2)同領主的血與身體(林前10:16)
A,掰餅表明主的捨身(林前11點24;路22:19)
B,杯表明主的流血(林前11:25; 22:20路)
C,餅和杯經祝福成為主的身體和血(太26:26-28;林前11:24-25,29)
d,領受的人有永生在末日必復活(約6:53,54)
二,聖餐的施行
1,次數與時間
(1)既為紀念,無須硬性規定次數,或白天,晚上均可時常舉行(林前11:26)
(2)舊約節期有預表意,不必仿其法而守(加4:10-11)
2,具有象徵性,神秘性的材料使用
(1)用無酵餅(出12:8,39;利23:4-6;林前5:8)
A,表明無罪(林前5:6-7)
B,表明困苦(申16:3;出12:8)
△犯罪者不可領受(林前5:7-11)
(2)用一個餅(林前10:16-17;弗4:4)
A,表明身體只有一個(太26:26)
B,表明在主內成為一體(林前10:16-17)
△不和睦不敬虔者不宜領受(林前11:17-34)
(3)用葡萄汁(太26:29;可14時25分)
A,表明流血(賽63:2-6;啟14:19-20)
B,表明寶血(太26:27-28;約19:34)
△不宜用酒,因發過酵(利10:8-10;結44:21;林前11:20-21)
(4)神秘性
A,被稱為靈食靈飲(林前10:1-4; 17出:1-7)這是靈化的奧秘。
B,又稱為真食真飲(約6:53-58)領受者可得永生,末日復活。
3,聖餐主持人
(1)均以長執,傳道為原則(參出30:30)
(2)要奉主耶穌聖名舉行,因為主是聖餐的主人(太18:20)聖靈的教會是神的國,其聖餐是主同在的筵席(太26:29)
(3)以悟性祝謝餅,然後以手掰開分給會眾吃(太26:26)繼之拿起杯祝謝後分給會眾喝(26:27)
4,如何領受聖餐
(1)“除酵” – 領前通知會眾以預備聖潔(林前5:6-8; 11:27-28)
(2)分辨是主的血和身體(林前11:29-30)
(3)要在一處有秩序敬領,不餘剩(林前11:33; 10:16-17;參出12:46,10)
(4)未在本會受浸者與犯至死罪之信者不可領受(參出12:43,45;拉2:62-63;林前27-30)
5,領受聖餐之後
(1)要立志為主活(林後5:14-15;羅14:7-8)
(2)過聖潔生活(林前5:6-13;出12:15-20)
(3)同靈彼此相愛,聯合為一(林前10:17; 12:12-27)
(4)等侯盼望主的再臨,末日復活,歸回天家(林前11:26;約6:54;啟19:7-9)
Ⅴ洗腳禮
一,洗腳禮的由來(約13:1-17)
如圖1所示,主的洗腳與風俗有別(約13:8,10)
2,主命令門徒要照樣行(約13:15;太28:20)
3,主應許遵行者有福(約13:16-17)
二,帶著教訓的聖禮
1,表明主徹底的愛(約13:1;對我們而言 – 約13:34-35;約一3:16-18)
2,表明主要門徒聖潔(約13:10-11;對我們 – 弗5:26-27;約17:17,19;詩119:9,11;箴4:26-27)
3,表明主的謙卑和服侍(約13:12-14;對教會 – 加5:26;腓2:3;羅12時16分)
4,表明主偉大的饒恕(約13:11-12,18-19,21-30;詩41:9;西3:12-13;太18:21-35)
5,要門徒與主有分(約13:8)
A,主的話是真實帶有權能的(參太5:37,24:35;約12:48,13:8-9)
B,“與主無分”是與主無關,不能得救之意(參弗2:12);所以與風俗是絕然有別的。
三,洗腳禮的施行
1,施洗者
(1)長執或傳道代主而行(約13:20)
(2)效法主的榜樣(約13:15-17,4-5)
(3)奉主耶穌的名(西3:17)(通常弟兄由男的,姐妹由女的聖職人員施行)
2,領受此禮者
相信耶穌,已受浸禮,明白洗腳道理與教訓,並立志遵行,保持聖潔,心存感恩,領受一次的典禮,從而與主有分(約13:8;弗5:26)
3,彼此洗腳
有洗腳風俗的地方,當注重主的教訓(約13:14;路7時44;提前5:10);沒有者當把主的教訓實踐於日常生活中(林後3:6)
(二)五大教義思想概說
1,洗禮與聖靈:水洗靈洗的實質和遵行的重要性問題,魏保羅在其所著“水靈二洗與進神國之重要”(注21)一文中有了最初的論述,他以聖經為本,論證了水洗即活水浸禮且為主的命令和門徒所遵行的;靈洗是聖靈的澆灌並以說方言為憑據說明了水靈二洗關係到聖徒得救的重大問題。
真耶穌教會認為水洗和靈洗是重生的“一事兩面”(注22)理由之一是:聖經中有許多經節將水靈二洗並述為證(約3:5;多3:5;徒2:38; 8:16-17; 10:47-48; 19:5-6;林前12:13;加4:5-6;約一5:6-8)理由之二是:。水,靈二洗之功用大同小異;兩者均為重生進神國之條件(約3:5);同為得救的條件(多3:5);同為做神兒子的條件(太3:16- 17;加4:5-7;弗1:5;羅8:16-17);兩者也都是歸屬基督承受產業的方法(加3:27-29;羅8:9)說明了水靈二洗不僅是兩回事,而且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水洗可說是重生之始,靈洗是重生之證,證明受合法之洗的人,罪已得赦免,蒙神稱義,做神兒女,所以有得天國基業之憑據的聖靈賜下來” 。“……這始於水洗而後成於靈洗是重生的一般原則,所以無論先受洗未受聖靈者也好(徒8:16-17),或先受聖靈未受洗者也好(徒10 :47-48)兩者均需要補足所缺的另一面,因這兩種是重生得救所不可缺少的條件,是神藉以成全救恩的方法,雖是不同的事,但應看為一事的兩面,二而為一的真理“。
2,聖餐禮:真耶穌教會對聖餐持“靈化說”(注23)之見解認為“聖餐有屬靈的奧秘性,乃借聖靈的運行與聖經中神指示的話語,成就。神賜人永遠生命的應許“而且遵循著兩個原則:
(一)系遵循真神創造天地之原則 – “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之後借神的話創造了新天新地(創一章)。此乃神創造天地之奧秘。
“聖餐的奧秘在於奉主耶穌聖名祝謝時,祈求聖靈運行在無酵餅與葡萄汁上,借主耶穌在約6:53-56節所說的應許,根據林前11:23- 26節保羅的見證而祝謝;則屬物質的聖餐材料,在符合聖經的情形下:一個無酵餅(林前10:16-17; 5:7-8;利23:4-6)與一壺葡萄汁(太26:29;可14點25分),在奉耶穌的名祝謝時,祈求聖靈的運行,借主在聖餐裡的應許,屬物質的聖餐材料,得在聖靈裡,化作聖徒當領受的主肉主血。吃喝之後得以領受基督的生命,滋養自己的靈命“。
(二)是與流水靈化成寶血同理 – “行浸禮時,奉耶穌的名受浸,能使罪得赦(徒2:38; 22:16),乃在於有聖靈,水與血的見證(約一5:5-10)。浸禮前聖靈裡的祈禱,祈求聖靈運行在流水裡,流水在聖靈裡即化為耶穌的寶血(本會有許多在浸禮現場目睹水變血之見證),故能發生寶血洗淨罪孽之功效(弗1:7;來9:13-14)。
“同理聖餐材料在聖靈運行之下,按經訓祝謝之後,則能在聖靈裡化成主肉主血凡靈化者,必有其屬靈的功用:主寶血能洗淨靈魂裡看不見的原罪與過去所犯的本罪;同理,吃喝主肉主血,卻能叫人在主裡,領受基督豐盛的新生命,以得天國永生“。
聖餐靈化之要件為:“①聖餐材料符合聖經.②奉耶穌的名祝謝.③有聖靈之運行.④是主耶穌的應許”。
3,洗腳禮:關於洗腳禮,真耶穌教會將它列為十大信條之一,且以洗腳禮為效主行,遵命令,與主有分的一項含有神秘性與實際教訓性的典禮。
“洗腳禮成為聖禮的主要關鍵在於,主對彼得所強調的’與主有份’(MEPOS)。’有份’一詞,甚至在希臘文對照的希伯來語,都包含著”部份’與’分享’兩個意義舊約多用於會幕,聖所的建物,政治社會學的地界,法律契約上的應得產業部份(參閱伯31:2;詩16:5)。 。希臘文的新約聖經的“份”用於身體的部份(路11點36分),買賣所得的部分(徒5:2),衣裳(約19:21),聖城之一部分(啟11 :13)從神學觀點看,“份”指基督徒盼望一個更美的將來(林前13:9,12,10)保羅由啟示與智能的聖靈得知隱藏於歷代的神國福氣大奧秘(羅11:25-尤其外邦人同得福音為後嗣的奧秘)。’與主有份’在原文的解釋與應用,指與主的身體,國度與福氣等有連系的關係在主的身體中,成為靈宮的活石(彼前2:5),肢體(羅12:4-5;弗4:6;林前12:12-14)。從我們整個信仰生命過而言,受洗歸入基督,披戴基督,獲得神的子女名份,飲於一位聖靈(受靈洗),享用靈食靈飲(指有奧秘性的聖餐 – 林前11:1- 4),再藉著守道,行道,成聖來完成得救的功夫。於聖禮的意義上而言,聖工人員奉主耶穌聖名而施行洗腳禮時,在恩典上,神秘上,構成了神國福氣上,體系上聯屬於主如果說洗禮是’歸入’基督,與聖徒同國度;洗腳禮就是’與主有份’,進一步的認同與聯繫並且,主強調了惟有淨化聖潔的人,才能與主有份洗腳禮因此著重於洗禮後的全身。 – 包括“心腳’的必須時常聖潔當這世代結束而新天地實現時,與主有份的人要“分享”主的福氣 – 而不信的將有火湖中的份(啟21:8太; 24:51;路12時46分)。聖徒卻要承受生命樹的份(啟22:19) 。因此從神與人契約的法律觀點看,藉著有神秘性的’主給我們洗腳’,潔淨了的我歸屬他,成為他的身子,承受將來榮耀天國產業的“一份’。因此,洗腳禮應包括於洗禮赦罪的稱義(起始)與聖靈的更新成聖(連續)整個過程中的一環“。(注24)
“洗腳禮之成為’典禮”,是因與洗禮,聖餐禮皆具有象徵性與神秘性。它們藉著靈的運行,把這屬靈的教訓與形式結合的典禮,發生了主所應許的福氣與功效。主為我們留下了必行的榜樣 – 洗禮(太3:16),洗足(約13 :),聖餐(路22:;太26:;林前11 :),囑我們遵行,以及應許有不同的功效與福份;所以對聖禮的絕對性不可否定,懷疑“(注25)
“除了典禮性(與得救有必要而充分的關係)以外,我們還要注重洗禮,洗腳禮與聖餐禮的外延教訓性。洗腳禮帶有神秘性,應許’與主有份’的祝福的典禮之外,主耶穌要門徒恪守他的教訓:主的大愛也激勵我們愛神愛人愛到底;在神家中要彼此饒恕,服事,而且要保守心身的聖潔,才能得到他賦予洗腳禮的深長意義“。(注26)
4,安息日:真耶穌教會對於新約時代安息日問題,所持重要的信仰觀點是:安息日是紀念,也是在主恩典下遵守,更是一種享受然而從神為人設立安息日的本意而言,對於新約時代的信徒不只是守安息日,也不是只紀念安息日;應當進入神的安息,就是另有一安息日式的安息(來4:1-11)…….
“進入這安息的人,就是如以色列民進入流奶與蜜的迦南地一般,是進入神的靈所滋潤之地居信者。他們放下以律法的行為要在神面前稱義的自己的努力與工作,就是完全拋卻自己所有而把一切交託給神,把全身交付神的帶領之意。因此,這安息並不是在未來的國度才能享受得到,如今就已經進入了。因為神的國在我們的心裡(路17點21),凡有聖靈者,可說是神在他裡面,他也在神裡面,可過著神人合一的平安快樂的生活;正是在地如天,在地面上已獲得心靈之安息的人了(約一3:24)。神要我們得這種安息!若在今生得不到這種安息,還有天國之安息的盼望嗎?安息日要參加聖會或做善事還是其次,若這種安息沒有得到,儘管你參加聚會或作聖工,豈是神設立安息日之目的?……其實,神賞賜我們心靈之安息,不僅是在第七天,應當從我們信主之日始,得到聖靈之日開始如果這種安息還沒有得到,仍然是一個勞苦擔重擔的人的話​​(信主的人即使肉體擔重擔,心靈必當安息);那麼,我們就是那種存著不信的噁心的人(來3點12),是沒有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的人;因為已經相信的人,得以進入那安息了(來四:2,3)。所以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來4:11)“。(注27)
以上僅是“五大教義”基本綱要和思想概說,可見其神學思想內在的緊密聯繫。它們共同體現了聖靈真實臨在,運行和信者遵循聖經真理與本著信心參與的重要性。美國蔡梅曦博士說:“真耶穌教會教義立法精神,一本遵循聖經的教訓,不僅強調聖經的內涵精義,而且注重主耶穌親自留下來的榜樣。就形式而言,它必須是得救的充分必要的條件,若與得救無關的形式主義,例如穿戴服束,飲食規矩,則取其精義,無需把它們當作教義教理… …浸禮,洗腳禮,聖餐三大典禮與受聖靈,守安息,合併為五大教義,自主耶穌設立真教會至今,數十年來,真教會信徒為神所同工,祝福……從未有任何疑義。“(注28)。在此亦說明了真耶穌教會對所信之道的嚴謹態度和莫大的信心,儘管三言兩語,也可見一斑。
真耶穌教會認為“五大教義”思想,不是淡然無味的,它在屬靈層次上所表達和可能領略的是極其豐富的。它具有一種不可抑制的神聖魅力,閃爍著神聖的異彩它所。表達的信仰有著無可置疑的確定性,因此有著信仰的莊嚴性和實在性。
(三)真教會觀
真耶穌教會教義思想的“真教會觀”,歷來是人們了解最少誤解最多的地方,人們的誤解常在會名上,一見“真耶穌教會”的會名,一種自然而然似乎合乎邏輯的詰問便是:你是真,我(所在的教會)就是假的嗎……豈有此理關於容易被人誤解的會名的解釋是:?!會名首先是來自真神的啟示,日後隨聖靈的引領查經所得之基本含義如下:(注29)
1,“真”字指真神而言,表明神是真實的,至高,獨一的真神(約3:33; 17:3;弗4:6);“耶穌”是這位真神 – 人類救主的名字(太1:21; 4:12徒);“教會”是指耶穌用他寶血救贖的人組成的屬靈團體。(林前1:2;徒20:28)因此“真耶穌教會“即”真神耶穌所救贖的教會“之意。
2,在神與耶穌的關係上,神是基督的頭(11:3),基督是屬神的(林前3:23),即耶穌由神差來成就神的旨意(來10:7) ;在真神與教會之間耶穌居於中保地位,成就神與人和好(提前2:5;約一2:1;羅5:11)。
3,耶穌與教會的關係上,基督是教會的頭(林前11:3),教會是耶穌所選召歸於神的(約15:9;啟5:9);因而教會必須有神的名字 – “耶穌”高舉出來。
“基督不是名字,是受膏為王之意耶穌的名字是神所賜的(太1:21;約17:11-12)。他從外邦人選取百姓歸於自己的名下(徒15:14) ,教會就是屬他名下的人(耶14:9)教會是真神記名的地方(出20:24),主名的居所(申12:5,11);因此,神也在教會中,並耶穌基督裡得榮耀(弗3:21)主說:“我的教會’,我字即耶穌的名又林前一章1節稱為:”神的教會“,神是誰呢?就是“那位真實”的。神的名是什麼呢?就是耶穌。所以“真耶穌教會”,就等於“神的教會”。這名稱,不但表明了神與耶穌的真實性,也表明教會歸屬。於真神名下的關係性“(注30)總之”真耶穌教會“此名表達了神與耶穌是真實,耶穌的職位,教會的歸屬以及教會真統之來源等重要含義。
真耶穌教會的“教會觀”包括一個使命,一個原則一個使命就是“更正各教的錯謬及人的遺傳”;一個原則即“歸回使徒教會”,力求教會在屬性上與初期教會相一致,這也是“更正教”的依據所在因為使徒們跟從過主耶穌,直接領受主的教導,親眼目睹過主所作的事(約一1:1-2)。主升天後,他們又被聖靈充滿和引導,所建立的初期教會理當為標準的教會。她所具備的屬靈的原則,也是日後神的教會應具備的。“使徒時代的真教會,已成歷史的陳跡。但要尋求符合使徒時代那樣的真教會是可能的,那唯一的方法,就是憑著聖經去訪問古道(耶6:16)。使徒時代教會雖已過去,但聖經中卻存留著使徒時代教會的原本樣式,憑此記載去按圖索驥,必能找到符合使徒時代的真教會聖經是得救的指南針(提後3:15-16)。,也是我們尋求得救真教會的指路碑(賽5:20)“(注25)這種循著聖經的踪跡去追尋使徒教會之根本,以恢復其光榮是可取的。因此,其所求索而得的也必為有價值的,在任何時代都具有指向性和標尺的功能。
真耶穌教會認為:初期真教會所具備基本的屬靈原則,主要有三大方面:(注31)
1,真教會必須以真理為根基:這真理是什麼就是在聖經中主耶穌,先知和使徒的教訓等諸般道理,因為教會是建立在主耶穌,先知和使徒的根基上(太16?: 18;弗2:19-20;林前3:11)他們的道理之所以成為教會信仰的唯一依據,因為是不能更改的真理(加1:6-9);這道理所以能流傳不致偏離,其前提所在,是因為它“只有一是,斷沒有是而又非”(林後1:18-19);教會之所以要按正意分解這道(提後2:15),傳全備的福音(西1:25),是因為傳錯了道或不傳會殆誤人命(太23:13,15)。神的教會要為這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爭辯(猶3) ,因為神的教會是真理的柱石與根基(提前3:15)。
2,真教會必須有聖靈內住:考查初期教會的起源史,我們絕不會看錯的是,初期教會完全是靠應許降臨的聖靈從而建立起來的;沒有五旬節聖靈的降臨澆灌,便沒有初期的教會依此推論,今日凡有聖靈內住的教會便是真教會教會是基督的身體(西1:24),且只有一個(弗4:4)。,又是那充滿萬有者(神的靈)所充滿的(弗1:23)保羅明白乾脆地說,教會是神的殿,有神的靈內住(林前3:16);“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羅8:9)。個人既是這樣至關重要,作為整體的教會亦然(約一3:24;林前12:13)這樣,有聖靈內住的教會,便證明是從神來的(約1:33,32; 3:34),是真教會。
3,真教會必須有許多神蹟奇事:主耶穌曾行奇蹟,一方面為要榮耀真神(約9:1-3; 11:1-4,40),憐恤人(可1:40-42 ;太20:32-34);另一方面,則是證實他是基督(太11:1-6;約10:24-25),也反映了他是與神同在(約3:1- 2;徒10點38分)在今日乃至將來,是憑什麼證明神活活的存在,是神蹟;是憑什麼說明神是與教會同在是神蹟(可16:20);憑什麼證明所傳的道理是真的?是神蹟(來2:1-4;徒14:3;可16:20)……又憑什麼證明奉神差遣?同樣,是神蹟!(林後12: 12,太11:2-3)神蹟的見證功能,絕不是時代及其發展的,包括科技在內的文化所能取代與取消的,因主耶穌曾應許說:“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可16:17)。
教會的確立必須有聖靈內住,有許多神蹟作見證,所傳的道理要合符聖經,這三方面是極有概括性的,也是缺一不可的。“教會雖然有聖靈同工,又有神蹟隨著,但所傳的福音倘若含有舊酵,仍不能算完全的教會(賽8:20;太28:20;啟22:18-19)。“(注27)這就說明教會具備以上三個條件要充分或完全,才能得稱為歸屬主耶穌基督的真教會。
(四)獨一神觀
神觀的問題是信仰的首要問題於整個教義體系中也居於“房角石”的地位;從其中關係而言,又可以比喻為教義思想的鑰匙教會史上,尤其二,三世紀,對神觀等曾有過激烈的爭議名詞“三位一體”首創於此時期的德爾圖良(良,約160-225,參趙志廉著“基督教簡史”P23);正式被確立為“正統神觀”是325年的小亞細亞的尼西亞會議上,之後為歷代教會所接受,直到二十世紀初“五旬節運動”大興起後,才被廣泛的重新提出來研討,並被否認而代之“獨一神觀“。
真耶穌教會持獨一神觀,不贊同三位一體論,所不贊成的是“三位一體”之提法,以及所關聯的具體經節解釋和教義問題的看法與應用。比如奉什麼名施洗等問題。而不是對此理論包括實質的全盤否定,更不是否定“三位一體論”其中的天地之主宰,獨一之真神的信仰。
真耶穌教會認為對神觀的了解,應把握三個重點:(注32)
1,聖經的主題:聖經的主題是:“神的救恩”舊約是救恩的計劃,新約是救恩的實現所以“基督的降生,捨命,復活,升天以及聖靈降臨,都是為了救恩的需要等到救恩完成:物質世界被毀不再誘人;魔鬼受永刑,不再試探人;教會被提,信徒不再犯罪,那時,基督便不必再做中保為聖徒代求,聖靈也不必再留在地上建立教會了因此可推知,在基督降生前,尚未進行救贖工作的永遠過去,真神是獨一的;基督再臨,救恩完成後的永遠未來,真神也是獨一的。在救恩期間,為了完成救恩的需要,神似乎分成三位(或位格),其實卻是同一位神的作為。救恩的時間,始自基督的降生,終於基督的再臨……就神永恆的時間來說,是極短暫的“。
2,靈裡的一致:“聖靈在聖經上有許多名稱,如耶和華的靈(士3:10),神的靈(太3:16),父的靈(太10:20),主的靈(路4:18),基督的靈(羅8:9),耶穌的靈(徒16:7),神兒子的靈(加4:6)。等名稱雖然這麼多,卻是同一靈,這就是所謂的’靈裡的一致“。
“主耶穌曾指著自己說:”。除了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的人子,沒有人升過天“(約3:13)’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的人子’一句,表示耶穌的靈與天父的靈是同一位靈正因如此,他才可以對腓力說:“。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你不信麼?“(約14:9-10)。這是’靈裡的一致’的另一項有力說明。
“父子聖靈雖然是同一位靈,但自主耶穌降生為人子後,直到完成救恩之前,父子卻有大小的分別因此,主耶穌才說:”父是比我大的“(約14點28 )在哪些方面,父比子大?“(注),即父的地位,父的能力,父的權柄,父的尊榮,父所知的比子大。當然,這”大“是一種超越了物質性的大。雖然父比子大,但父的靈與子的靈,卻是同一位靈,這就是所謂“靈裡的一致”之奧秘性。
3,聖靈超越時空:聖靈超越時空 – 聖靈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且父,子,聖靈在靈裡一致因此真神可以道成肉身,在地同時在天,充滿天地,可以住在各人心裡,父,子,聖靈可以同時顯現。
通過查經可以從:(1)耶穌是神;(2)耶穌是主;(3)耶穌是王;(4)耶穌是造物主;(5)耶穌的名是父,子,聖靈的名;( 6)子與父為一;(7)聖靈與父,子為一,這些聖經命題(注33),得以表明 – 神是獨一的真神,在救恩史上隨時顯現,彰顯了不同的作為。
真耶穌教會認為,不能以物質的觀念來了解神,把神限於時空當中,而把神的完整性弄成支離破碎,乃要靠聖靈啟示,從靈裡來了解神觀。如同洗禮中的聖靈運行,聖餐的靈化的了解與解釋一樣。

傳的是得救福音,還是社會福音?

 

 

各種哲學流派有時被視為基督教信仰的盟友,有時被看作他的敵人,基督教神學有一種漫長的歷史,即用基督教傳統以外的知識資源發展神學異象。這種看法通常稱為神學的婢女,哲學或許在某些層面,可以幫助我們對於聖經上的整體歷史可以做程度上的理解,但事實上,哲學推理若越過了聖經,或者沒有聖經本論的基礎。那麼,就喪失了聖經救贖的主軸。

基督教傳統承認四個主要來源:

(1)聖經

(2)傳統

(3)理性

(4)宗教經驗

根據第三、四點來源可以做出幾項以下的探索;

1.聖經的解釋:傳統上,學術界對聖經的解釋都以歷史批判法為主。這個方法在十九世紀開始發展。他強調應用歷史批判的重要性。1980年代,幾位文學批判大師「諸如勃龍和柯莫德」跨進了聖經解釋提出挑戰。在後現代主義看來,聖經經文有意義的觀念—是出於教會權威或學術機構—大大值得懷疑。

2.系統神學:按後現代主義的本質而言,他對系統化的觀念,或任何自認為可以分辨「意義」的作法,都採取敵視態度。泰勒(mark Taylor)鎖住的「錯誤」一書,最能刻畫出後現代主義對系統神學的影響。泰勒不採用傳統式神學系統架構的作法,而使用錯誤一書的典型。發展出一種反系統的神學。這方法對於真理或意義等類的問題。提供多重探討的角度。尼采與宣告「上帝已死」,而泰勒的研究代表對其後果的探討。根據這項研究,泰勒主張應當消滅自我、真理、意義等觀念,語言並不能傳達任何東西,真理也不與任何事互相對應。

一般認為後現代主義是一種主張沒有絕對標準、一成不變,或穩定根基的文化意識,鍾愛多元化與差異性,而自由派神學也是在這個範疇裡。

復原教自由派它的起源相當複雜,不過,以及較容易了解的思路,是視之為對士萊馬赫神學架構的回應,特別是針對他所強調的人類感覺,以及基督教信仰必須與人類現況相關的看法。他們會認為信仰內容被視為與現代文化水平格格不入。士來馬赫與其後人所主導的自由派神學陣腳大亂,只差未全然傾覆。

自由神學的創始人是士來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他不相信聖經記載着神的特殊啟示,他堅信内心的良知,而這良知可以叫我們在内心、在宇宙間察覺上帝,因爲人無法確認自己經驗以外的任何事情,所以對他而言宗教是一種情感的經驗,這種對基督的直覺是宗教唯一的解釋。士來馬赫認爲新約及信經中所解釋的耶穌,都被錯誤解釋了。士來馬赫實際上將基督教簡化為宗教經驗,以人為中心,不再以神為中心。除了教義的重新詮釋,還有以及就是將基督教信仰建基於人的世界中—最主要的是人的經驗與現代文化。最後演化而成的社會福音,它正是源自哲學!

小結:

哲學既為神學的婢女,就不該反客為主的在神學之上,而以人為本的思考,進而倡導社會性各類福利工作並不是不好。但得救的福音,也就是真理的道,是否在傳遞時就是被設定為第一要項,並不是淺藏在社會福音工作之下,反而是傳揚得救的福音為首選之後,若傳不開就繼續禱告往其它方向來著手努力!自由派神學用著浪漫並且以人為本,而在這樣的思想下,世界會變得更美好的角度來成為他傳遞的主軸。

1 你要知道:在末後的日子、必有艱苦的時期要來到。既然知道世界未來的走向會越來越差,那麼,我們就更該傳揚基督得救的福音;大水洗禮、安息日、聖靈、洗腳禮、聖餐禮!奉耶穌基督的名說出讓人扎心的道理,引人悔改,讓人進入得救的真教會;真耶穌教會。

參考:

1.基督教神學手冊。

2.美國“社會福音運動”探析
李顏偉
天津大學社會科學與外國語學院,天津300072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1683869/

 

《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年第11卷第1期

起源於19世紀末的美國“社會福音運動”的主題思想是反對弱肉強食、恃強凌弱。 “福音運動”試圖在美國工業化的進程中推動社會改革與進步,實現社會正義,並由此構成美國民間社會改革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美國“社會福音運動”歷史回溯

“社會福音”一詞首次出現於19世紀90年代。當時,一些思想開明的美國新教界人士在佐治亞州創辦了《社會福音》。這份36頁的月刊提出了宗教的社會責任問題,傳播了一種宗教應該承擔社會使命的“新神學”思想,使19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的宗教社會化趨勢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社會福音》成為進步人士探討社會問題、交流思想觀點的一方園地,也成為涵養“社會福音運動”的一塊沃土。在此後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新教各派懷有社會改革思想的神職人員以及一些其他社會改革力量便在“社會福音”的旗幟下開始了日益緊密的合作,在理論和實踐上為革除政治腐敗、解決勞資糾紛、改造貧民窟、穩定社會秩序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20世紀初,新教界人士席勒·馬休首次將“社會福音”用於書名,書中指出:“福音既有個人意義也有社會意義”,而神職人員身為耶穌的使徒則應該努力解決社會問題,使耶穌的原則在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中得以貫徹。上述主張代表了當時社會福音派的共同心聲。此時不少新教界人士都在呼籲,要重新給宗教以更加寬廣的定義,以使其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另一位新教界人士喬賽亞·斯特朗牧師也在其自傳裡強調:“必須像拯救個人一樣去拯救社會。”[1]

馬休的《社會福音》成書於社會福音運動的巔峰時期,具有里程碑的歷史意義。它的問世標誌著社會福音派最終在實踐中走向了成熟,成為一股適應和促進社會改革的力量。

從可獲得的資料看,美國歷史學界對“社會福音運動”的研究專著主要集中在20世紀60、70年代,其中包括:艾倫·艾貝爾的《城市對美國新教的影響》(1962)、羅伯特·漢迪的《美國的社會福音》(1966)、查爾斯·霍華德·霍普金斯的《社會福音在美國新教中的興起,1865—1915》(1967)、亨利·梅的《新教教會與工業美國》(1967)、理查德·克納頓的《華盛頓·格拉登的思想體系》(1968)、萊諾德·懷特與霍華德·霍普金斯的《社會福音:變化中的美國的宗教與改革》(1976)等。在此前後分別曾有約翰·巴克漢姆的《美國的進步主義宗教思想》(1919)和唐納多·格瑞爾的《社會責任的時代:進步主義時期的社會福音,1900—1920》( 1988)兩書。

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近20年裡,美國歷史學界關於這一課題研究的專著明顯減少,不時有一些學者發表的相關文章散見各處。

上述著作和文章分別是對美國社會福音運動的整體研究或者對運動代表人物的研究,大多側重於對社會福音運動者們的思想行為的闡釋,雖然對運動興起的時代背景有所涉及,但是對其起因尚缺乏系統分析,沒有將城市人文環境、教會主流思想、教士心理、教眾來源與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結合起來,予以整體關照。

作為神職人員關懷世俗民間的一個成功案例,“社會福音運動”曾在美國代寫論文歷史上發揮過特殊作用,它既是美國工業化時期的歷史產物,也是進步主義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對於幫助人們客觀認識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美國社會轉型期和進步主義改革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對於探討宗教界人士如何在重要歷史時期發揮積極的社會作用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因此,有必要對美國“社會福音運動”予以更多關注。

二、“社會福音運動”興起的三大主因

1.社會問題給人們帶來的心理憂悒

美國歷史學家萊諾德·懷特和霍華德·霍普金斯曾經在他們合著的《社會福音:變化中的美國宗教與改革》一書中寫道:社會福音運動“從始至終都不是一場簡單的傳統宗教運動”,而是宗教界人士“走出了教堂”,“與美國轉型期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力量相交匯”的結果[2]。

美國歷史學家艾倫·艾貝爾曾經說過:“在城市擴展中最令新教徒們感到驚懼的似乎就是工業的衝突了。”[3]

工業化雖給美國帶來了滾滾財源,壟斷卻使國家財富日益集中到越來越少的人手中,從而出現了國家越富勞工越窮的不正常社會現象。工人們由於飽受飢餓、病痛、工傷、死亡和失業的威脅,就逐漸組織起來為改善自身命運殊死一戰,殘酷的鎮壓則使流血衝突日益增多,社會危機隨之而來。 1877年的鐵路工人大罷工導致鐵路停運,軍隊與憤怒的罷工者展開了激戰,血流與火焰充斥了巴爾的摩、匹茲堡和其他鐵路中心,這一事件“給此後十年投下了一片驚駭的陰影”,致使“1877年始終成為驚懼和社會有可能崩潰的標誌”,而此後頻繁爆發的罷工與衝突則成為人們“不能忽視又無法解釋”的難題[4],也引起了許多有良知、有社會責任感的神職人員的深深憂慮,因為“他們關於兄弟情誼、仁愛以及和諧共處的基督教信仰與勞工積極分子以及剝削他們的雇主所持的仇恨心理都發生了不可調和的衝突”[5]。當時“教會對於勞工反抗的反應先是震驚,繼而是恐慌”。他們感覺“整個社會組織似乎正面臨被撕裂的危險”。事實上,早在19世紀60年代中晚期大規模的社會急風驟雨降臨之前,“許多敏感的教士們就已經覺察到了隆隆的雷聲”[6]。城市秩序的混亂與城市道德的失範也使教士們感到了一種迫近的危機。 1885年斯特朗出版了《我們的國家:其可能的未來與目前的危機》一書,他在書中直接將“危險”(peril)二字冠於各章標題之首,向社會發出一種警戒的信號。在這部總共14章222頁的書中,斯特朗用了8章130頁的篇幅詳盡論述了美國社會正在面臨的種種“危險”。 1907年社會福音運動領袖沃爾特·勞伸布開始醞釀寫一部《基督教運動與社會運動》,到定稿時他毅然將書名改為《基督教與社會危機》,其中原本題為“目前的呼喚”一章也改為“目前的危機”[7]。從1907年3月到1908年3月,在僅僅一年時間就有四部以危機為主題的專著在美國相繼問世,它們無一例外地出自社會福音派人士之手。先是勞伸布施的《基督教與社會危機》;一個月後有了馬休的《教會與變化的秩序》;1907年8月,斯特朗出版了《城市的挑戰》;最後是華盛頓·格拉登在1908年3月間完成的《教會與現代生活》。這四部作品的問世足以說明,長期以來美國城市秩序的混亂與道德的失範,在這些新教教士們心中孕育了強烈的危機感。

教士們的驚呼並非杞人憂天,因為他們正趕上美國城市迅速崛起而城市問題也日趨嚴重的時代。積重難返的“城市病”引發了宗教界人士心中普遍的危機意識。斯特朗曾在其書中寫道:“城市既是我們文明的神經中樞,也是風暴的中心”[8],“城市問題在將一場民族危機強加於我們的頭上”。他一再斷言:“倘若任憑現存趨勢繼續發展下去,它們將在適當的時候使危機突然降臨”,“如果不採取立即行動,二三十年內必將陷入社會危機或是政治危機”[1]64 。

其他教士們也都深感大難將臨。他們看到,美國絕大多數大城市的政府長期以來“多多少少都已經變得腐敗了,在很多情況下不啻於一個龐大的欺詐系統”[6]104,同時感到城市已經因充滿“形形色色的暴徒、賭棍、竊賊、強盜、違法者與亡命徒”而變成了一個“嚴重的威脅”,變成了“社會的火藥庫”[9]。格拉登在《教會與社會危機》一書中將焦點直接對準了美國“工業和社會秩序中已經發生的動亂”。他將這一局面的影響力與當時舊金山大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壞力相提並論,內容涵蓋了城市的罪惡,保險公司和食品加工廠狀況調查結果,鐵路、船運以及公共事業中的兼併和壟斷,工人與雇主間怨隙的加深等等。他尖銳地指出:“在美國我們正面臨著一場社會的危機,迴避這一事實乃是徒勞而愚蠢之舉……自內戰以來正在積聚力量的各種趨勢——各種使力量積聚到幾個人手裡的趨勢;野蠻地使用這種力量的趨勢;無限度地享受與揮霍的趨勢;社會各階級分化與對抗的趨勢必須得到遏制,而且是迅速遏制,否則我們很快就會陷入混亂。 ”[1]57-68

2.社會人口異質化和中產階級住宅郊區化所造成的公眾對教會的疏離

在美國社會的轉型過程中,新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劇烈衝擊,科學的發展構成了對宗教最大的挑戰。從東南歐來了大量的“異教徒”,中產階級住宅的郊區化使新教日益失去了對市中心人口的影響力,教會對勞工問題的冷漠以及對社會大規模貧困的無能為力導致了底層社會對新教教會的仇視態度,天主教及猶太教等其他教會對窮人的救濟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貧民對新教教會的疏離。總之,方方面面的情況都向宗教界人士發送著危機的信號,那就是,新教正在走向頹勢。格拉登哀嘆:“教會已經失去了它對社會的控制。”[1]68

內戰後,隨著和平的恢復和經濟的繁榮,移居美國的人口不斷增加,以致演化為一場新的移民大潮。美國原本就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但內戰後出現了移民來源的大轉向。內戰前的移民大都來自西北歐各國,他們無論在血緣上還是在文化風俗上都與美利堅民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進入美國後很快便能夠被本土文化所同化。然而,內戰後入美的移民卻主要是大批東南歐農民,1907年來自東南歐的移民人數占到了移民總數的81%。這些移民的語言、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與美國人大相徑庭,這就是所謂的“新移民”[10]。

新移民的到來使美國城市的種族成分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1890年,紐約市居民中的移民人口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都多,猶太裔人口甚至是華沙的兩倍半。而這一年芝加哥的外國出生者人數幾乎等於1880年時該市的人口總數。 “就是在內戰之後的半個世紀裡,美國人感到了這一國家的種族與宗教多元性的強烈影響。”[11]

社會人口成分同質性的消解和多樣性的增強致使美國城市人口在宗教信仰上呈現出多元化傾向,導致了新教教會力量的相對勢微。種族和語言的隔閡常常導致移民們加入其本國人所在的教派。其結果是,路德教教徒人數遠遠超過了長老會教派,猶太教發展為一定規模的社區組織,東正教在美國的事業變得紅火,佛教已經在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展起來,而最為顯著的則是羅馬天主教在美國的發展。 1869年,芝加哥的波蘭人最早在該市形成了他們自己的天主教教區,並確保用波蘭語佈道。到1916年時,德國移民在全美各地總共形成了1890個教區;1907年,紐約猶太教徒在下東區所建教堂達到了326座。移民們還成立互助組織,社交俱樂部,不少還發行了自己的報紙,到1910年前後,猶太人成立了大約3 000個互助組織,波蘭人成立了7 000個左右,“全國斯洛伐克人協會”擁有會員37 000人。 “這些協會在為移民們提供一些抵禦經濟災難的保障的同時,也使他們能夠保持與自己的文化之根保存著一根一根的紐帶。”[10]87-92

移民對新教的冷漠態度正是造成社會福音派牧師們擔心並產生改革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美國歷史學家蘇珊·科提斯曾經對此做過解釋:“眾多的美國新教牧師們憂慮不已。他們感到,在一個空前多樣化的美國社會中,他們的信仰正在被過多的聲音、文化和信條所淹沒。他們害怕新教的信仰會被天主教和猶太教移民的信條所吞噬。他們擔心賴以維持和再生起價值觀念的家庭生活會被這些人毀掉……。他們預測如果不引導新移民接受美國的政治生活方式,民主制度即將死亡。他們想靠獲取新的受眾來抵抗恐懼的心理,這些新受眾並非早已皈依的人,而是正在湧入美國海濱的那些男男女女。他們探索實現一個更大更統一的新教美國之路。”[5]7-8

不過,新教教堂遭冷遇的原因並不完全在於社會人口成分的異化,也與中產階級住宅的郊區化不無關係。美國中產階級歷來就是新教教會的主要支柱,而且“隨著教會進入1870年,……它日益將其自身及其目標與正在形成的中產階級等同了起來”[9]46。但是也正是從這一時期起,在美國的中產階級中出現了住宅郊區化的趨勢,其結果便使坐落於城市中心地帶的教堂更加門庭冷落。

大量的貧困移民聚居城市,形成了為數眾多的貧民窟。那裡住房擁擠,衛生設施缺乏,空氣污濁,疫病流行,酗酒、犯罪等時有發生,構成了對社會秩序與公民健康的一大威脅,再加上城市管理的滯後和市政的腐敗,貧民窟問題日趨嚴重,成為城市的一大病灶,深令有產者畏懼